北京3月8日电 题:代表委员热议“核电走出去”:苦练内功 抱团出海
记者 张素 庞无忌
中国制造走向海外的“国家名片”,一张是“高铁”,另一张是“核电”。正在北京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代表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委员,8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分别说起这张“名片”。
资料图 海阳核电站2号核岛穹顶正在吊装,准备封顶。 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30年“印”出光鲜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贺禹看来,近30余年走过一条艰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的中国核电事业,厚积薄发,“印”出这张光鲜的“名片”。
光鲜在哪?贺禹指出体现在四行“字”。
首先,是“研发出自主核电技术”,比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先进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经济又环保的ACPR50S海上小型堆、相当于核电站“中枢神经”的数字化仪控“和睦系统”。
其次,是“形成强大的产业链配套能力”:中国是世界上近30年来唯一一个未曾中断核电建设的国家,并且核燃料供应保障充分。
第三,是“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和储备体系”。
第四是“运营业绩世界领先”:中国核电站从未发生过国际核事件分级表2级及以上运行事件。
发往“一带一路”
“从国际核电市场需求看,共有72个国家已经或正在计划发展核电,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41个。”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巍说。他并举例说,中核集团向巴基斯坦出口的两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已在建,与阿根廷“大单”中的一台压水堆计划在2019年开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核电集团副总经理郑砚国透露,中核集团已成功向七国出口6台核电机组、8台反应堆或核动力装置,目前正与埃及、沙特、伊朗等国洽谈合作。
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新建约130台核电机组。“这个市场非常可观”。刘巍说,如果算上燃料供应、设备维护及更换等附加值,每出口一台机组的收益逾千亿元人民币。
未来还需下功夫
“国际核电市场份额非常大,机会非常好。”贺禹受访时话锋一转,指出核电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走出去”必然受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包括海外对中国技术和品牌的接受度、目标市场国家的政治稳定性、融资成本高低等。
贺禹认为“核电出海”还需要从三方面下苦功。
首先是“苦练内功”,如积累国际市场开发经验、打响中国核电品牌知名度。他特别谈到“公众沟通”,坦言这是国内核电企业普遍存在的短板。
其次是“储备人才”,即提前储备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的人才。一方面要自己培养国际化业务核心骨干,另一方面要招聘目标国当地人才及中国留学生。
第三是“抱团出海”,他建议核电企业、装备制造商、建造商等同步“走出去”,希冀国内企业在对外推广、品牌塑造和政策支持上形成产业联盟。(完)